行业资讯 分类
从“移居”到“宜居” 移民村成了“幸福村”必一运动发布日期:2024-12-04 浏览次数:

  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是一个拥有汉族、壮族、土家族、畲族、仡佬族、佤族6个民族113个姓氏的多民族村。村人口密集,人员结构复杂,1993年因修建沙畈水库需要,原属婺城区溪口乡的沙畈、溪口、大立元、必一运动下载田甫、年坑5个自然村搬迁到蒋堂镇,2019年,5个自然村合并为现在的沙畈行政村。全村现有户籍人口704户1874人,党员119名,外来人口1550余人。

  近年来,沙畈村坚持以党建引领为基础,以法治建设为特色,大力弘扬移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推进乡村共富发展,村集体经济从年收入不足10万元,到2023年实现超500万元。沙畈村先后获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省级示范党群服务中心、浙江省文明村镇、浙江省3A景区村庄、金华市精品文明示范村。

  走进沙畈村,最显眼的就是村中心的“共富文化街”。街上美观整洁,墙上贴着沙畈村的“家乡记忆”,移民前的一张村庄旧址照片被放大,一群平房在旷野之中,色彩有些泛黄。不远处是如今“幸福家园”的航拍图,一幢幢四五层的小洋房鳞次栉比,村中公园树木郁郁葱葱,游步道依水蜿蜒,令人心旷神怡。

  街的中间,立着几组铜像:有耕田的老黄牛,有陪着孩子看书的母亲,有正在锯板的父辈……这是沙畈村承前启后的历史,无声讲述了墙上醒目的“移民精神”: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担当图强。

  1993年,因金华市建设沙畈水库,原沙畈、溪口、大立元、田甫、年坑5个自然村整村搬迁至现在的蒋堂镇,并在2019年完成了行政村规模调整,合并为现在的沙畈村。回想起当年的艰苦岁月,70岁的村民郑文朝仍历历在目:刚迁移下来时,周边都是柏树林,村里都是黄泥路。最早村里只有3户人家造得起三层楼房,其余都是平房。因为建房负债,村民大多数外出打工。

  为了谋求发展,移民后的沙畈村一开始将目光锁定在技术含量不高、入行门槛低的木材加工业,木板厂让村民收入快速提高。但与此同时,锯板机粉尘和噪声造成的脏、乱、差的环境,一度让村民“喘不过气”。

  一边是村庄环境,一边是经济发展,如何取舍?在“千万工程”推进中,沙畈村两委统一决心关停木材加工厂。原沙畈村党支部书记至今还记得当时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的情景,厂关了,眼前的生意就没了,起初村民很难同意。但是为了子孙后代的环境和村庄的长远发展,村两委按照重大事项决策流程,对拆除252家“三合一”锯板厂进行表决,并得到了村民认可,村里党员干部带头关停,仅用一个月就完成了全村锯板厂拆除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是沙畈村的立村之本。为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亮身份、作贡献”“群众有需求,我们来解答”等系列活动,设立“移民会客厅”,与党群服务中心合署办公,着力打造群策群力移民党建品牌。根据村庄实情,村两委号召村民开展沙畈村移民精神大讨论,总结提炼了“顾全大局、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担当图强”的“移民精神”,使合并后的新班子很快拧成一股绳,成为攻坚克难的“先锋班”。同时激励党员干部唯实唯先、善作善成,创新开展党员先锋指数考评,组建5支党员攻坚队伍,仅用一天时间就完成沙畈村铁路外绕线户农户征地工作,切实保障各项重点工作推进。

  “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依靠法治的力量治村,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村集体创富、村民共富作为‘头等大事’,把产业项目干起来,让村民日子富起来,让村民有稳稳的幸福感、收获感。”在一场法治培训课上,婺城区蒋堂镇沙畈村党总支书记虞锦明分享了沙畈村以良法善法赋能乡村振兴的经验做法。

  面对五村合并带来的人员结构复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征地拆迁矛盾多发等现状,沙畈村以“一家人一条心”理念,联合蒋堂派出所创新推出了“三层四治”党建网格治理模式,建立了警民共建群防群治机制,即村两委包联党员、党员包联本地村民、本地村民包联外来人员,打造“一网统揽”的全科网格,推动网格化管理与基层党建、乡村治理、便民服务等有机融合,做到“人在格中管、难在格中解、事在格中办”,群众民主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连续32年实现重大案件“零发案”,连续12年实现零,有矛盾不岀村。

  1993年在建造水库时,村民投资入股,但20多年来一直未进行分红,矛盾较为突出。2020年,村两委运用法律武器,联合司法所、村法律顾问、“老娘舅”等人员组成专家组帮助村民厘清法律关系,明确股权份额,最终让村民拿到了比原来多三倍的分红。

  “生活在这里幸福感满满。”村民郑大伯夸赞道。租住在村里的1500多名外来人员也纷纷称赞,住在沙畈村,安心又安全。

  该村还将法治文化与传统文化、移民文化融合发展,将法治元素融入村庄建设规划中,因地制宜打造法治辅导站、法律长廊、法治公园等宣传阵地,创作民主法治村歌《法助共富谱新篇》,组建以妇女为主力的“百合”法律服务团,联动婺城区公安、法院、检察院、司法局等部门开展“警民说事”“法官说案”等法治活动,组织“乡音普法”“乡音调解”等100余场次,因地制宜打造法治辅导站、法律长廊、法治公园等特色宣传阵地,成为了展示几代移民发展历程和法助共富实践成效的生动窗口。成立“监地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大力推进“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培育工程,在矛盾纠纷调解、法治宣传等工作中积极作为,为村民提供面对面的法律咨询服务。

  落实“1+3+N”党建统领网格智治等做法,积极探索“智慧党建+数字乡村”“5G”场景应用,在全市率先建成水库移民数字化社会基层治理平台,连续12年实现零。

  仡佬族村民黎琴的老家在贵州,10年前在沙畈村扎下根,她整个家族几十人都迁到蒋堂来了。家里有两栋楼,父母一栋,自己一栋,有一儿一女。“这几年村庄变化太大,亲朋好友来看我,找不着地方,都得让我去村口接人。”黎琴说。

  47岁的畲族村民钟孝兰是外地嫁过来的,她家是办厂的,制作电动工具配件。“村庄宽敞、整洁,还建了一条连城里人都羡慕的共富文化街。6个民族100多人扎下根,不是偶然。没有家的味道,没有人情味,不可能留得住人。”钟孝兰说。在沙畈村,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有矛盾不出村,村干部就是调解员,沙畈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和谐村。

  “现在我们赶制的都是外销的热门产品”,在沙畈村一来料加工点,村民开心展示产品——沙滩裤。按照分工,村民熟练进行裁切、车缝、修边等多道工序。“我的工作是用机器在裤腰上压两个洞,很简单,我们老人做起来也不费劲。”在该来料加工点,村民金小英说,现在像她这样的老年妇女,在村里就能上班赚钱,时间也自由,就这样顺便带带,平均一个月能增加两三千元收入。

  沙畈村原有支柱产业木材加工业被整治后,该村办起了10余家“共富工坊”。主要经营来料加工,有加工仿真花、宠物尿不湿、饰品、沙滩衣裤等。由于来料加工工作时间灵活、技术含量相对较低,成了周边许多待业在家妇女就业的优选,已带动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灵活就业。

  在沙畈村党总支书记虞锦明的办公室墙上,一张沙畈村实景地图尤为醒目,挂图作战,他经常在地图上琢磨如何盘活村集体资产,从而实现“点石成金”。

  村民们有一个梦想,就是村里能有一个家门口的综合市场。“眼下这个梦就要实现了,村里投资2000万元,正在建设一个农耕文化综合体,这是一个数字化市场,村的南面经济比较薄弱,市场投用后,不但能带来可观的年收入,还能带动周边村民增收致富。”虞锦明说。

  沙畈村位于蒋堂集镇,人口密集、交通便利优势明显。这几年,沙畈村充分利用人口、环境等资源,盘活村级闲置资源,借助移民扶持政策等举措,助推产业创新、集体经济、基础建设三提升。全盘梳理村资产,重签不合理合同,追回全部历史欠款68.2万元。积极与相关部门协商调整结算方式,将水库股金从每年9万元提升至43万元,大幅增加村民收入;积极挖掘移民政策资源,成功申报2个浙江省水库移民共同富裕示范项目,向上争取补助资金1800余万元;积极探索“联建共富”模式,与周边三个经济薄弱村合作,投资470万元建成四村联建项目,增加物业资产3200平方米,村集体经济实现从欠债到年收入超百万元的华丽转身。先后争取30余个民生项目落地,从道路白改黑、天然气进村入户等基础设施建设,到村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文明实践站等服务项目,必一运动下载村庄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阵痛之后是美丽蝶变。沙畈村摸索出了一条条新出路——来料加工业、商贸服务业、四村联建综合服务中心等产业项目让共富的路子越走越宽。

  村民陈惠智是村里最早一批开木板厂的村民,他对村里的发展变化颇为满意:“当时关停确实有损失,但长远看得到了更多获得感,这笔账算对了。”如今,村庄成为远近闻名的美丽富裕村,村民过上干净和美的好生活。

  每到中秋节,沙畈村各民族会一起包粽子、吃月饼,把包的粽子送给村里老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有476人,占全村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重阳节,村里每位老人都会收到一份节日礼物:罐头、蛋糕、牛奶……智能手环,村里老人人手一个,保障老年人健康安全。

  98岁的叶永恒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他的家人每天从村里居家养老中心领取老人的餐食,叶永恒足不出户就能吃上可口的饭菜。据了解,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用餐免费。“吃穿不愁,住的是小楼,村里环境好。”叶永恒感慨。

  沙畈村对村民教育也有激励政策,考上985、211高校和金华一中会予以表扬和奖励。

  “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我们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必须大胆改革创新,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蹚出一条强村富民新路!”虞锦明说。如今,沙畈村产业强了,村民腰包鼓了,乡亲们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该村也被评为了省级文明村。

  • 友情链接:
官方微信关闭